Memento mori, 记住死亡
东京的疫情又变严重了,不过大家还是在高温下挤着电车上班,默默计划着8月夏季休假的旅游。上个月和朋友去看了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展览,「メメント・モリと写真:死は何を照らし出すのか」(Memento mori与摄影:死亡揭示了什么)。Memento mori,意为记住死亡,或者勿忘你终有一死。这句拉丁语的标语流行于14世纪中期的欧洲,当时正经历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东京的疫情又变严重了,不过大家还是在高温下挤着电车上班,默默计划着8月夏季休假的旅游。上个月和朋友去看了东京都写真美术馆的展览,「メメント・モリと写真:死は何を照らし出すのか」(Memento mori与摄影:死亡揭示了什么)。Memento mori,意为记住死亡,或者勿忘你终有一死。这句拉丁语的标语流行于14世纪中期的欧洲,当时正经历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社交领域的又一个新的尝试。「BeReal」 是一个展示真实自我的社交 app,每天在随机的时间段通知一次发布时间,只有在这个时间才可以发布一张自拍和后置摄像头的照片,而且还需要在两分钟内发布。只有在2分钟之内投稿,才能看见朋友发的照片。而第二天,这些图片就会过期。
Molly Mielke 在其文章 Computers and Creativity 回顾了计算机和创意工具的发展,她曾在 figma 作为设计师工作,现在为 Notion 和 Stripe 做媒体和协作方面的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公关成分,但她的背景十分适合写这篇文章,文中对「数字创意工具」的来源、定义十分清晰。所谓数字创意工具是指在人用来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工具,无论是设计、写作还是多媒体工具。
这一次想聊聊游行集会,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基本上都确立游行示威和集会作为公民参与和表达的一项基本权利。什么时候人们会组织这样的游行,有一种情况是当社会里一部分感觉到了权利的被侵犯,人们要发出他们的声音,他们所忧心焦虑的自由、教育、工作、战争等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游行是和现行制度的对抗,而对抗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各国的环境。毫无疑问,在国内发起游行或公开示威是需要极强的意愿和勇气。
曾经在第5期的「Vol.05 | 彩虹旗作为一种符号」绍过 LGBT 符号的诞生,可以说是自下而上的,诞生后经过各个国家地区的人群和组织的不断探索和推广,最终形成了广泛共识。但共识不仅仅只存在进步的一面,也有作为整体共识的恶意。
光的语言,通常用来描述摄影这门艺术,通过镜头截取那一片光线和时间,并转换成可复制的图像。但如果并不是比喻,而是真正地用语言和文本来描述光,比如邀请视障人士来用语言描述摄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东京涉谷的展览「叙述的多元性」(語りの複数性)其中有一件作品用川内凛子的摄影绘本作品『はじまりのひ』,举办了一次视障人士鉴赏工作坊。
技术的进化会为人类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人与机器可否共存,20世纪60年代的科幻作品的想象表达了人类对未来的愿景。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库布里克塑造了一个形而上的高等生命存在,企图用视觉唤起观众的自我意识,思考人类从何而来,人类与宇宙和更高生命体的关系。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画黑板报,找各种参考书临摹美术字,可以被称为设计吗?可以的,但是和手工艺时代的设计一样,它是被修饰的,没有被结构化的设计。工业化以来,这样的设计很明显无法满足大量生产的需要,更不要说大众传媒的数字化使设计的需要指数型增长。
「我先去洗个澡,医院的淋浴太烂了。」尼古拉看上去心情不错,回家就向浴室奔去。突然他停下脚步,回头对父母说道:「对不起,因为我的事让你们感到痛苦了。我爱你们!」道完歉后,他往浴室跑去。 ....... 砰!
居住在华盛顿的日裔音乐家 Yoko Sen 在病倒住院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她对声音的敏感,医院里的嘈杂、不同机器的警报声无不放大了她的紧张和不安。
进入 6 月后,你可以看到很多跨国公司的社交主页都换上了彩虹背景,来庆祝和纪念 LGPT Pride。六月的彩虹仿佛变成了每年的惯例,商业公司越来越热衷于在这个话题下宣传理念,周边产品。
新加坡的开发者 swyx 在博客里发布一篇「兼职创造者宣言」(The Part time Creator Manifesto),描述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式,或者说自我实现的方式。在工作之外进行一些创造性的项目或专业服务,比如开发软件、播客、Up主、社群运营、咨询服务等。
Archive 指对个人或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存档。而艺术领域的档案,即对艺术作品的记录、保存和修复。相对于绘画类的展览对作品本身的展出,部分当代艺术、设计、建筑类的展览则更注重于过程的展现,观众更想知道作者思考的脉络。
Shiseido Gallery 的展览「そして、あなたの視点」,介绍了四组以摄影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家,Anneke HYMMEN & Kumi HIROI(以下A&K)、潮田 登久子、片山 真理、春木 麻衣子。
曾经尝试过微信公众号、知乎、简书等等很多中文的平台,也有在写自己的博客『觉论』,为什么要尝试 Newsletter 的形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