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结构化的源流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画黑板报,找各种参考书临摹美术字,可以被称为设计吗?可以的,但是和手工艺时代的设计一样,它是被修饰的,没有被结构化的设计。工业化以来,这样的设计很明显无法满足大量生产的需要,更不要说大众传媒的数字化使设计的需要指数型增长。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很喜欢画黑板报,找各种参考书临摹美术字,可以被称为设计吗?可以的,但是和手工艺时代的设计一样,它是被修饰的,没有被结构化的设计。工业化以来,这样的设计很明显无法满足大量生产的需要,更不要说大众传媒的数字化使设计的需要指数型增长。
居住在华盛顿的日裔音乐家 Yoko Sen 在病倒住院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她对声音的敏感,医院里的嘈杂、不同机器的警报声无不放大了她的紧张和不安。
简单介绍一下项目背景,除了前面说明的理论研究外,也有一部分实例研究证明,会话式UI,作为一种交互手段,有望支持和帮助视障、肢体残障人士、智力障碍人士和老年人的生活。
首先,在谈会话式UI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提起UI,读者有什么样的印象?
前段时间读陈嘉映的《何为良好生活》,他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讨论快乐和幸福、知行关系、道德和实践。虽然没有最终的回答,但无疑是在围绕一个问题,即「人应该怎样生活」或者「什么是良好生活」?
首次接触到广告行业,特别是接触到互联网广告行业背后的复杂运行机制,不禁产生疑惑,这种广告与我们从小接触到的各种电视、海报广告有什么样的区别,这类技术的进步,以及媒介的变化带给企业和人们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到了现在,「短信」这个东西,唯一剩下的功能,可能就剩下接收各种服务的验证码了。但实际上,我们从过去的用短信和电话联系的时代,转变到如今用什么都用微信的时代,也才过去几年光景而已。
这几日在东京 Midtown 展览的日本 GOOD DESIGN 奖获奖作品展,虽然领域繁多,但从它的获奖作品构成的变化和审查员的讲话中,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其想传递出的信息,和日本设计业界所重视的未来的方向。
用户体验领域的必读书目『设计心理学』里,Donald Norman (诺曼)引入了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即 Affordance。在中信出版社的版本里把它翻译为「示能」,但是单说「示能」两个字,很难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于是接下来诺曼用了一大段的篇幅来解释什么是示能,
首先我们需要下明确定义,所谓看板文字呢,主要是指交通标牌里的文字,车站及电车里的提示文字,以及政府机构和商店的招牌里的文字等。不同于多用方方正正的黑体的中国,同为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更喜欢在这方面用圆体。
周一晚上在东京银座,参加了一场由Recruit公司UX Sketch组织的一次活动,主题为「年轻UX设计师的目标」(若手UXデザイナーの目指す道)。顺便一提,Recruit是一家以求职招聘为中心的综合型服务商,已于2014年在东京上市。
每个人进入自己所在的行业都有一定的契机,人们总喜欢把它说出来,痛痛快快地讲给旁人听,但说起来却很平淡完全忽略其中的过程。大二接触这个行业至今,坚持下来了,并打算继续下去,そう思った。